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2016届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A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遇到的难题便在于确定春秋后期的社会性质。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那是孔子在编次《春秋》中便揭露的。问题在于,这种动荡不安是好事还是坏事?自先秦到清朝中叶,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是坏事,不但儒家如此说,道墨法诸家也都如此说。他们尽管倾向不同,论证的角度也不一样,但判断所谓好坏的逻辑却是相似的,那就是把社会秩序看作圣人贤人的创造,因而现存秩序的崩溃,自然就是非圣无法的结果。根据这种逻辑,必然会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结论(法家有所不同)。只有当他们争论谁是圣贤、如何取法时,人们才可能判断出他们各自的实际立场。到近代,由于接受进化论的学者逐渐增多,对于春秋时代社会状况的意见才有所改变。人们开始说,先圣未必比后圣聪明,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因此社会的变动不能都说是坏事,很可能倒是社会进化的表征。这样的历史观,自然是个大进步。但进化是怎样取得的呢?大多数学者仍然以为出于人们意见的改变,就是说后代圣贤的社会政治见解比起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要成熟、进步,于是社会制度就改变了。正因为如此,以上两个时代的学者在评论孔子思想的时候,尽管不乏真知灼见,但程度不同的唯心史观,使他们都不可能正确地估计春秋时代的社会变化,从而也不可能正确地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道理。人们开始认真探讨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试图为包括孔子在内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形态找出存在的基础。不过,相信道理的正确,不等于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历史的实际问题。即使在熟悉历史唯物论的学者中间,由于种种原因,主观的或客观的,对同一历史问题也会出现认识上的分歧。例如关于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便至少有四种见解:奴隶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领主封建社会,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社会。每种见解都有自己的根据和理由,至今仍很难确定哪种见解称得上完全正确。确定观念的存在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