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的贡献在于创造了慢词和与之相适应的铺叙手法,善用俚俗语。苏轼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在内容上用词的形式表现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形式上革新了词的语言,不拘音律,将词变成不再依附于音乐的新诗体。尤其在风格上,他在婉约派外别开豪放词风,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北宋后期,周邦彦注重格律,以典雅工丽之词为没落王朝点缀升平,使词又回到脱离现实的道路上。南宋民族矛盾激化,在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的鼓舞下,爱国主义文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涌现出一大批爱国主义词人,张元干、张孝祥、岳飞、陈与义、曾几、刘子等写出了一批爱国主义诗词。女词人李清照前后词风也迥然不同,后期作品抒发家国之痛。辛弃疾以词来表现抗金救国的意志,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南宋中后期,格律派词人姜夔等逃避现实,追求形式技巧,把词又引入狭窄之途,宋词的光辉逐渐衰退。宋代散文丰富,名家倍出。他们师承韩愈“文道合一”的主张,又有新的发展。文章主要反映现实,指陈时弊。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家,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散文各具特色,富于时代精神,政治倾向浓烈,且有汪洋恣肆的议论。文风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对同时代和后世影响很大。另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写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文字生动,是王实甫《西厢记》的先导。元代思想尊崇佛道,儒理之学也有提倡,但地位和影响大不如前。文学出现俗雅之变。戏曲、散曲等俗文学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元代文学主要成就是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两者均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元曲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与诗、词同样高的地位。南戏和话本小说也有新发展。诗歌、散文呈衰落趋势。元杂剧现存剧目600种,作品162种,前期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这是元杂剧的鼎盛期。后期重心南移至杭州,创作呈衰微趋势。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主要来源于民间小曲和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一部分从词调演化而来。散曲形式自由活泼,语言通俗明快,风格爽朗,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活力。现存元散曲作品小令3800余首,套数400余套。作品以愤世嫉俗,揭露社会黑暗,抨击丑恶现实为多,但也有宣传乐天由命、避世归隐、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前期散曲注重本色,风格质朴,后期偏重词藻音律,风格趋于典雅。
f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温州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