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理论试题
第43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于2011年7月9~18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市举行,由土耳其科学与技术研究委员会STRCT和中东技术大学(METU)合办。70个国家和地区共273名学生参加了本届竞赛(按竞赛章程,每个代表队最多选派4名选手。本届竞赛,有一个代表队只派出1名选手、一个代表队只派出2名选手、两个代表队各只派出3名选手)。我国代表队组成如下:段连运(领队,北京大学)、陈毅辉(副领队,厦门大学)、章慧(科学观察员,厦门大学)、王颖霞(科学观察员,北京大学)、郭庆云(选手,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谢嘉欣(选手,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龚宗平(选手,江苏省常熟中学)、杨晓(选手,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本届竞赛沿袭传统考试程序:实验在先理论在后。实验共3题,占总成绩的40%,理论共8题,占总成绩的60%,时间均为5小时。除例行的实验考试和理论考试外,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赛外活动。经过激烈竞争,178名选手荣获奖牌,其中金牌33枚,银牌62枚,铜牌83枚。另有10名选手获得荣誉证书(HONORABLEMENTION)。我国4名选手全部以高于93分的成绩获得金牌。其中龚宗平总分第一,获“BESTSTUDENT”称号,谢嘉欣理论考试成绩为满分。本届国际化学竞赛,赛题难度较第43届稍高,但仍低于其他届次。在赛题难度偏低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较好的区分度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从而找到恰当的平衡点的问题。第1题氮氧化物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大气中的一氧化氮主要由雷电和内燃机产生。在高温下,NO和H2反应产生氧化亚氮N2O,它是一种温室气体。
2NOgH2g→N2OgH2Og
为研究820℃下该反应的动力学,测试了不同NO和H2起始分压下N2O生成的初速率。本题自始至终均不使用浓度,采用torr作为压强的单位,秒作时间的单位。
fa确定实验速率方程并计算速率常数。b如果200×102torrNO和100×102torrH2在820℃下混合,计算NO消失的初速率。(如果没有得出速率常数的值,采用2×107及适当的单位)。c如果800×102torrNO和10torrH2在820℃下混合,计算H2分压变为其起始分压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没有得出速率常数的值,采用2×107及适当的单位)。d对NO和H2之间的反应,提出的一种反应机理如下:
2NOgk1k1N2O2g
N2O2gH2gk2N2OgH2Og
i根据上述反应机理,对中间物采用稳态近似,导出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