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批判“自我”,成就“本我”;探求实现“本我”“真我”“大我”之终极路径。
主体与客体在认知上的和谐、在相处中的交融,则是中国传统哲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主体与客体不是尖锐对立的两极,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存在,而是一种“和”的“存在”和“存续”。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流淌着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血液,是“和”的哲学理念的深刻反映,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这种“和”,从微观的个体层面而言,是一种“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修身立德志向,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国与国之间,是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情怀。
(摘编自黄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圣人与我同类”体现一种主体人格,追求自身存在意义、主体功能的自觉发挥。B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在实践中体现为积极进取和动态完善,虽不能至,心神往之。C自省意识和批判精神旨在批判“小我”“自我”,努力实现“本我”“真我”“大我”。D“和”是高度的哲学本体性理念,反映出中华文明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用总分结构,分析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主体人格意识下的哲学性格。B文章以各家言论为依据,来论证入世、批判、和谐这三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C文章在论证分析中华文化的哲学性格,彰显出这种哲学性格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D关于“和”的哲学理念,文章最后一段强调了个人修身立德和国与国之间的大同情怀。
3对于“中华民族哲学性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积极入世、批判自省、“和”等民族哲学性格。B主体人格特质可以有效激发主体的经世致用精神,让人们为当下和时代更好地服务。C批判自省性格可以有助于培育出成就“本我”的自省认知和成就“大我”的道德律令。D先积极入世进而批判自省,先完善自身进而和谐处世,这是中华哲学性格的修行之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f
相思贾平凹①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