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教材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作者常建仕途失意,游山玩
水以排解心中忧愁,至破山寺,兴之所至,题诗于后禅院。全诗以简单明白的笔触写景,旨在写意,充满禅味,引人深思。【教学目标】1、全面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全诗;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3、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教学重点】感受诗歌幽雅寂静的环境。【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讲授法;3问答法。【教具准备】PPT、小黑板【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齐读题目)。题:意思是写。是谁写呢?(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常建)通过预习,大家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唐代诗人)作者简介:常建(出示图片):唐代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利),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就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常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授(一)朗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泛读课文。(请同学注意老师句子的停顿并且学习不会的手语)2、划分句子停顿(题目、首联教师划分;颔联教师带学生一起划分;颈联、尾联学生试着划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f3、根据句子停顿请学生领读古诗。4、学生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引导:首先,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啊?(作者)作者去做什么了?(去游览破山寺了),在破山寺中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有,见到了高林、曲径、禅房等),看到了一些景物,有没有听到一些声音呢?(有,听到了钟磬音),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听到这些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呢?(愉快)。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到破山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
过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首古诗,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了,请大家说一说这些加点词语的意思。5、解释词语意思,检查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