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
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
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
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
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
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
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
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
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
4
f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
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后来的“大跃进”中我们吃到
了不少苦头。毛泽东主席在后来的报告中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
出了不少的改进方案,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
随之而来的“左”倾错误,使得这种探索没有得到前进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形成阶段19782012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是在党十二大上首次提出的。1982年9月1日邓
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
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982年9月8日胡耀邦在中共
十二大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7
年10月25日赵紫阳在中共十三大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1中国特色社会经济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包括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
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决定所必须采取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
方式、发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确定。
邓小平同志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认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本质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并提出了大量关于社会
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见解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步骤方面明确提
出分“三步走”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二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路线方面在对我
国基本国情做出清楚认识后完整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