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事局批准,而隶属国家部委的单位则需国家人事部批准。现行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确实对于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就业歧视,隐性门槛大学生求职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歧视:“不要男生(女生)、”“165米以下的不要”“25岁以下的不要”“籍贯是东北(河南)的不要”“和公司领导属相相、、、克的不要”,现在各单位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制定招聘条件,不公正的对待某一部分群体都是歧视,以往,中国公务员招录考试也曾在性别、身高、体重、外型、婚姻状况、毕业院校等多方面作出过报名限制,当然,这两年取消了。大学毕业生中因性别、相貌、年龄、地域而遭遇歧视的人最多,目前种种的就业歧视依然是毕业生们求职路上的一块绊脚石。知识沉旧,转化率低有一种形象的说法,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1世纪大学生所学知识只能用3年。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表明,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许多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为115年,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员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准备不足,目标模糊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