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专业优势。就业心态更多的大学生在就业心态上表现出更多的不自信,在找第一份工作中,有57的大学生有“少许忧虑”。有52的大学生表示面对大学毕业生年年增多的现实,对自己的求职自信心产生了不少影响。就业困扰在问卷的“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一栏,有64的大学生认为是“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认为自己最不占优势的也还是“工作经验”,占43。自身能力大学生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占71,选择“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的有38。在求职的有效途径中选择“通过亲属关系介绍”的有55,随之是“通过学校老师推荐”占45,“通过朋友介绍”的占36。
1
f就业条件“个人表达能力及性格”“个人发展潜力”“个人品德以及个人素质”是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招聘时最看重的三个选项。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总量矛盾突出,供给相对过剩2000年至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07万急剧上升到495万,平均每年均以485万人的速度增长。2006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是413万,25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03万大学生还没有就业,再加上2007年毕业大学生495万,2007年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以上。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约有180万人无法实现就业。而近几年来更为严重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然而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同时,由于经费的原因,不少高校急功近利,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一个老师、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能批量生产几百个”,虽然能够为高校创收,但是却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可能就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