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从古至今,社会敬重教师,主要源于对师德的敬重。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师德教育这一永恒主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教师首先应当具备以下两种意识:一是奉献意识,课程改革是一项需要教师奉献的工程,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升华自我、成就自我的工程。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不会因课改而困惑,不会因从教而自卑,他们在努力做出奉献的同时,也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教师是只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悲剧角色,同样也能够燃烧自己,照亮自己。二是责任意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是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人,是一个敢于负责任、能够负责任的人。一名教师有没有责任感,责任心强不强,反映出他道德境界的高低,反映出他基本素养的优劣。没有责任感,就是不称职的表现。家长把子女托付给我们,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责任心都不具备,根本就是误人子弟,枉为人师。二是培育“爱即师魂”的师爱观念。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育家斯霞在其对其一生当老师的感悟是,当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母爱”般的情怀。面对一群有情感、有活力的学生,只有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获取爱之回报。真正的爱,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看到
f学生的闪光点,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细心关照,构筑师生之间的桥梁,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为此,每一位新教师都要满怀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爱满天下”的情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用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其次,要塑造崇高的人格魅力,魅力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最成功的教师能够“不教而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靠的就是人格的力量,教师只有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时时、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言谈举止皆做学生的楷模,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真正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构建起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三是明确“教育即服务”的执教本质。“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那么,新形势下的服务观务必是宽广而不是狭窄的。过去一度受“智育唯上”的支配,虽然我们一些教师也服务于学生,但只关照成绩较好的学生及其学业成绩,热心于一些学生,冷淡一些学生,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我们提倡的服务观,首先应涵盖两层意思:一是面向全体的服务,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所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