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通过和学生自制教具,除了可以使教学仪器过少的问题得到解决,还能调动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直观化原本抽象的概念或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制教具并非要求学生机械模仿已有器械,而应在理解、掌握相关原理后,选择身边的材料,采用简单的方法制作教具。
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预览或预习时会看到教材中的实验,如果依然进行同样的实验,那么学生就不会感到新奇。而自制教具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自身的趣味性与新奇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自制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启迪智慧,发展其聪明才智。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可以保障学生高效学习。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促使其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物理。比如,在实验中,将装有少量水的烧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水沸腾后会有大量“白气”出现在瓶口,用气球的口封住烧瓶,并移开酒精灯,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大部分学生猜测气球会在外面变大,但事实上烧瓶将气球吸进去,使其在瓶内变大,学生在好奇的同时积极探索,进而了解到该现象发生的原因就是大气压。
f二、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动手能力自制教具通常制作方便简单,取材经济容易,能达到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实验目的。比如,教师和学生在自制教具时经常会将生活中常见的塑料片、泡沫塑料、小药瓶、易拉罐、饮料瓶等作为材料。制作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先认识教具,并充分发挥想象力,亲自实践,最终得到实用性较强的器材。教师平时要引导、鼓励学生观察与研究周围的事物,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创造力。比如,陀螺是学生喜欢的玩具,教师可要求学生将蓝、绿、红三种颜色描在陀螺上,不同的颜色在转动过程中好像“混合”在一起,使学生受到了启发。又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将硬纸片涂成不同的颜色,并拼成圆盘完成相关的实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布置的这些小任务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其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三、拓展科学方法,突破重点及难点教材中列出的实验虽然很多,但是许多实验并没有详细地列出需要的仪器或者是材料,而且实验内容略显乏味和枯燥。教师可根据现有实验器材的不足指导学生自制教具,方便学生观察,从而获得更直观和明显的教学效果。材料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验效果,好的材料可以充分体现实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