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如何避免货币战争
金融危机爆发已逾三年,人们可能认为类似大萧条的后果已被排除。但现在它们又回来了,而且来势比以前更凶猛。这次的担忧是货币战争可能导致关税壁垒及相应的报复措施,从而重蹈上世纪30年代国际贸易体系破裂的覆辙。担忧不无道理。上世纪30年代的经验表明,汇率摩擦甚至要比大衰退更能造成保护主义压力。事实上,在上世纪30年代,提高关税、收紧贸易限额最起劲的并非那些衰退最严重、失业率最高的国家。从国家间的对比可以看出,产出萎缩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保护主义严重程度并没有什么关系,失业率的高低和趋势亦然。为什么在上世纪30年代遭受重创的国家没有采取保护国内工业免受外国竞争的措施?答案很简单。大萧条的到来伴随着需求极度萎缩,导致进口量急剧下降。因此,进口商品对经济的渗透力实际上是下降的,而且速度惊人,每个国家的情况都是如此。生产者当然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但来自进口商品的竞争也许是当中最微不足道的。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随着危机在20082009年蔓延到全世界,进口量的下降要快于产出。贸易萎缩使进口密集型部门的外来竞争趋弱,因此贸易保护其实起不了什么作用。据世界银行估计,在此次危机中,只有2的贸易量下降跟保护主义抬头有关。而上世纪30年代,这一比例大约在50。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答案就在货币摩擦上。上世纪30年代,提高关税、收紧贸易限额最起劲的恰恰是汇率管理能力最弱的国家即仍采取金本位的国家。1931年,英国和其他24国停止黄金汇兑,允许货币贬值,这使得仍采取金本位的国家陷入了通缩陷阱。为了保卫本国经济,这些国家只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征收“汇率倾销”关税、推行进口限额,以此来减轻本币日益高估所造成的竞争力下降带来的不良影响。但贸易限制无法替代国内通胀措施,因为贸易限制既无法扭转产出和价格的下跌趋势,也不能提振银行体系。相反,放松银根、采取通胀措施的国家不仅稳住了金融体系、更早地实现了复苏,而且避免了流弊深重的保护主义。今天,美国就相当于上世纪30年代坚持金本位的国家。它无法单方面改变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就业改善情况一直令人失望,通缩危险始终没有摆脱。由于缺乏其他解决问题的工具,贸易保护压力正变得日渐强大。那么,如今应该怎样做才能应付自如又不至于陷入以邻为壑、竞相贬值的怪圈?在上世纪30年代的通缩潮中,减轻保护主义压力最有力的方法是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推高物价、
f刺激经济复苏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