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下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笔者看到,一些城市学校和重点中学校园建设十分漂亮甚至豪华,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一些“窗口学校”有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校园网站、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大楼等。而当地的农村中小学却是另一片凄惨景象:八九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挤一间60多平方米的教室,没有图书室,没有像样的操场,没有必要的体育设施;教师没有办公室,三四个教师挤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简易寝室兼办公室,许多学校缺少基本的音体美教学场地、设施和器材;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办学条件悬殊大、教师待遇差距大的客观现实,始终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2、师资建设不配套,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由于农村中小学所处的地理、交通、经济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
f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现有教师的理论培训及能力提高工作也缺乏相应的力度,经费补充困难、激励机制不灵活、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参与业务进修及教研教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造成部分农村教师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知识老化,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年轻教师刚刚被培养成熟,眼看着能够为农村教育事业挑重担、作贡献了,可是大多数都被那些条件优越、待遇丰厚的城市学校挖走了,让农村学校“干瞪眼”。
3、教育思想保守,育人观念落后。
广大农村由于交通闭塞、地理分散、信息传递不畅、社会服务不周等多方面原因,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束缚着农民群众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观念,广大农民群众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不清,对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的较高要求了解不多,
f因此产生了对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理想教育与行为导向,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监督引导,造成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决心。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产生的短期经济利益,导致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普遍盛行,大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