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对形体切挖方法的运用的认识。学生们对美术的学习是感知运用为主,理性思考较少,让学生的感知先行,用最高的学习热情先把形体切挖完成,然后再根据成品来把图画出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写生能力。)三、练习阶段作业内容:根据构思对基础形体进行切挖练习,做完后根据作品画出结构图。学生制作,师巡视辅导。四、作品展示作品摆在展示台上,评选出最棒的作品,请作者说说自己的构思以及制作方法。五、拓展阶段欣赏以形体切挖方法及不同材料制造的建筑、日用品等图片,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把形体切挖的材料范围扩大到了瓜果上,希望学生能运用或尝试运用形体切挖的方法来美化身边的环境。)
第2课点的集合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2课教学内容。从一年级我们学习《彩线连彩点》开始,就一直在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造型元素点线面,知道任何画面组成的基本单
2
f位均可还原到点、线、面,他们三种元素的不同形态和不同组合可以创造出无限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而其中的点是本课讲解的重点,通过对点这一元素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后两种元素的认知及运用。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创作打好了基础。在自然形态中,人既可感知点,也可视之,点是物象的浓缩。康定斯基说:“点是最简洁最坚强的主张,因此点是绘画最初的要素。”点可以是圆的,可以是不规则的,可以是任何形状的。从古至今的艺术家都喜欢用点来创作:古希腊人喜欢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他们的建筑;点彩派画家能够用色点来表现耀眼的阳光;现代派画家用不同形状的点勾画诗一样的图画……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点的美感。
学生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美术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对新知识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备课时,老师要将新旧知识进行串联,还要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点的观察,避免授课内容的枯燥乏味。其次现在学生的个性化很强,在创作点的集合的作品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作品形式进行创作,从而体会点的无穷魅力。学习领域:设计应用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点的不同存在形式,学习表现点的集合的作品。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点与线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其掌握不同点的表现形式,从而有选择的进行创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点、线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教学重点: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