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太子河流域春季着生藻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作者:殷旭旺张吉王博涵金文韩洁陈海吴丹李晨来源:《河北渔业》2017年第04期
摘要:2012年5月对太子河流域着生藻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理化特征进行了野外调查。基于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着生藻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出着生藻101种;物种密度平均值为910×106cellsL;香农威纳指数平均值为292;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290。典范对应分析得出,太子河流域着生藻群落结构的驱动因子是电导率、水深、河宽和总氮。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太子河流域着生藻多样性相对较高,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关键词:太子河流域;着生藻;环境因子着生藻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河流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有分布广泛,种类多及采集方便快捷等特点15,在水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67。其群落与水体中的环境因子之间有着重要联系,着生藻类的群落特征经常被用作评价水环境的重要指标810。太子河流经辽阳、本溪、鞍山三座城市,其流域(东经122°30124°50;北纬40°3041°40)位于我国辽宁省东部。太子河流域是辽宁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大的双重压力,已经成为省内最严重的缺水地区。近年来,人类活动对太子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目前有关太子河流域水生生物群落的调查研究已有报道1112,而对着生藻功能群与水环境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笔者于2012年5月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太子河流域着生藻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分析出对着生藻群落结构起主要影响的环境因子,为太子河流域河流生态环境的管理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采样点设置太子河流域面积为4000km2,全长464km,年平均径流量为2686亿立方米,共24条支流。根据太子河流域的自然和地理环境特点,共设置了38个采样点位,采样点分布见图1。12样品采集、鉴定以及水体理化参数的测定距离采样点位上下游100m的范围中12,每一个采样点位选9块石头,用毛刷刷洗石头朝向阳面的藻类,用纯水冲刷至托盘中,用4甲醛固定样品。着生藻类样品经过酸消化,进行封片制作,在1000倍油镜的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计数鉴定。着生藻种类的鉴定参考相关文献1315。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现场记录采样点的经纬度,测定pH、溶解氧(DO)、总溶解固体(TDS)、水深(dept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