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径。2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如下: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深理)个人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爱伦凯。社会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德、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也没有一个谁也没有一个谁对、谁错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所以,如果一定要抽象地问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谁对、谁错,谁更合理,这个问题是无法笼统回答的。(判)5、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题P142)问:片面追求升学率(智育)的坏处。6、全面发展的教育(分析题P6970、144146、353255)“五育”的基本要求:一、德育:是塑造人灵魂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伦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二、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f三、体育(了解):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四、美育(了解):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五、劳动技术教育(了解):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7、“五育”之间的关系(或“五育”的作用)(大题:p146147)(这段话有助于理解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记住)、。“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基础性。
第六章教师1、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教师的劳动连接着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着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和命运。2、教师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和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教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确主体力量。(填)3、《师说》所指出:“师者,所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