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制定实施财政政策、开展财政工作中,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三农”投入,加大推动自主创新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度,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扶持突破关键技术,支持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
f三是着力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三是着力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应在巩固农业、壮大工业的同时,把发展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应进一步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加快信息化进程。应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应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应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应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四是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四是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要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资源节约集约使用技术。要系统认知环境演变规律,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高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发展相关技术、方法、手段,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污染环境修复,实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要注重源头治理,切实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合理有效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5
f五是加快污染防治,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五是加快污染防治,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要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等工作,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要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广泛宣传环保理念,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方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