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结合水平及vWF的相互作用是血栓形成的一个原因。APL抗体作用于凝血抑制物是另一种
f可能的发病机制。7.β2糖蛋白1β2GP1在致病中的作用β2GP1是一种糖化程度很高的糖蛋白,是补体调控蛋白家族的一员,能与带阴离子的磷脂、肝素、DNA、血小板和线粒体结合。它在体外可抑制接触性凝血因子的活化,可与组织损伤或感染后进人血流的带负电荷的大分子结合,因此减少了凝血过程不必要的活化。β2GP1还可抑制前凝血酶原激酶活性。在DIC时,由于凝血过程消耗,β2GP1水平降低。β2GP1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β2GP1是APL结合蛋白,β2GP1与磷脂的结合位点是APL抗体的作用位点。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磷脂成分移至血小板、内皮细胞、滋养层细胞膜外层,循环中的β2GP1与这些磷脂成分结合,APL抗体与β2GP1结合,并产生粘附分子,促使产生血栓。APL抗体可以诱导细胞凋亡,β2GP1可以促进凋亡。由梅毒螺旋体,HIV等感染诱导的非β2GP1依赖的APL,与血栓形成和流产无关。综上所述,尽管APL抗体的确切致病机制不清,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APL抗体在β2GP1的介导下与内皮细胞和或血小板细胞膜上的磷脂结合,破坏细胞的基本功能,如前列环素释放、纤溶或内皮细胞的蛋白C、蛋白S通路或血小板聚集、活化等。临床表现抗磷脂抗体APS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动脉、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APS患者可出现某种表现,但并不一定出现APS的全部表现,如部分反复
f流产的妇女,临床上可无动、静脉血栓形成。1血栓形成APS血管性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种类、部位和大小,可以表现为单一血管或多个血管受累APS血管性血栓形成有以下特点:①所有大、中、小及微动、静脉均可出现血栓;②血栓可单一部位发生,也可多处同时发生;③反复血栓形成是APS的特征,血栓形成常呈间歇发作sporadic,难以预测;④在绝大多数APS患者中,仅有部分动脉血栓或者静脉血栓,提示影响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可能不同;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静脉血栓复发时仍为静脉血栓,而动脉血栓复发时仍是动脉血栓,且常发生在同一部位;⑤需要指出的是,组织病理研究显示血管病变是血栓,而没有炎症现象,与血管炎明显不同。这一点对理解其发病机制和治疗都很重要;⑥部分病例受累血管可有内膜显著增生和管腔严重狭窄,称之为“APS血管病APSvaseulopathy”。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动脉血栓的最常见表现。APS的静脉血栓形成以深静脉血栓形成为主,尤其是下肢深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