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怎样教育孩子德国人有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教育孩子像是驾驶汽车一样。为了能够驾驶汽车进专门的学校,学习交通规则,考试合格后才可以得到上路的许可而教育孩子比这更要复杂和困难。所以一些不懂教育的成年人的举止行为就像没有驾驶执照又被蒙住双眼的汽车司机一样,他们还要在上下班的交通高峰期驱车穿过大都市。孩子需要成年人培养他聪明的才智,但同时他也需要您为他树立起爱心、自信心、独立精神、责任感、对美的感悟等一系列的情操品质,不仅仅让孩子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他同时要拥有健康而美丽的心灵世界,有力量、有爱心,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平衡的优胜者,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19世纪初期普鲁士进行德国李尚上最重要的依次教育改革而是德国逐步成为欧洲教育的中心,国王在发表的宣言中强调公民素养对国家前途的重要性,并声称:“古往今来,从没有听说哪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衰亡的。”第一章成功的意识德国心理学家艾克里森把人生分为八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人们要面临各种挑战,作为儿童早提的45岁被成为“主动内疚”的挑战,他认为家长如果在这一时期肯定孩子的主动性和想象,孩子就会赢得主动的心理优势,而相反,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面临“内疚心理”的挑战失败,其精神世界就常会笼罩着自卑的阴云。从511岁属于“勤奋自卑”的阶段,如果孩子能在鼓励和关注之下把事情完成的出色,他会逐渐与昂成勤奋的品质,而如果在次期间孩子作的事常受到冷遇和指责,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差劲,而避免接受新的工作。成年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和习惯可以溯源到以上的阶段。教育心理学家罗森为证实“成就动机”是一种源于儿童早期的需要,与1959年曾作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在对儿童进行测试的同时设计了家长的参与,他们发现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成功给予希望、并不断给予孩子鼓励或提示积极的建议,他们的孩子会由此得到不断克服困难追求成功的强大动力,这种教育心理学上称为“成就动机”,它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因素,是人们自己认为重要、有价值的时期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而在类似的实验中我们还看到,如果父母对孩子能否完成任务期望值不高,总是试图为孩子做主,而且当孩子做不好时就激动不安,他们的孩子绝大部分对成就需要低,竞争意识不强,缺乏尽全力追求成功的意识。正因为孩子是稚嫩的状态存在在这世界上,所以他需要的才不是一味的呵护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