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很少有课程的决策权力,也不参与课程改革(崔永,2001;崔永、沈兰,2000),因而大多数教师都缺乏课程意识,教学就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各学校在课程与教学上千篇一律,教师很少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创造(王嘉毅,2003)。所以往往是差异很大的地区、条件不同的学校,程度不同的学生,但教学的内容、要求、进度,甚至评价的标准等都是一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的地位与作用重新进行了定位,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在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得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不是课程的照搬者,教材不是教学的“圣经”(郭晓,明,200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创造者的作用,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教学情景、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李建平,2002)。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课程的整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2001)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TRCliftLMulle
JLevi
ALarso
2000)。
4.教师要有科学的评价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育部,2001,朱慕菊,2002)。要求学校、教师以及社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特别提出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育部,2001,朱慕菊,2002)。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了解教育评价的功能,正确使用评价手段。特别是,新课程要求教师一定要树立发展性评价观,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要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需要以及不同的发展速度,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教师要有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职业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不断提高(AFKorthage
2004;EMu
the2003;H
fNiemi2002)。教师要引领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而,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更新知识MBe
PeretzNMe
ldeso
WFKro
2003;MPhela
2001AClarke2001;要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适应变化了的世界MBe
PeretzNMe
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