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杂交水稻基础知识
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1926美国琼斯提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引起各国科学家重视,并探讨水稻杂种优势表现。●19581968年日本育成水稻雄性不育系,但未能在生产上利用。●1964年袁隆平院士在水稻大田发现水稻天然杂交株的杂种优势,设想“三系法”利用水稻
的杂种优势,开始在自然变异中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培育不育系。●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研究》,提出“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
势的设想。得到国家科委的重视,到1970年夏培育出C、D系统水稻不育系,但始终没有找到完全保持雄性不育的材料,而无实际使用价值。
●1970年冬李必湖等在三亚发现野生稻败育株,简称“野败”(奇迹之一)。●1972年利用“野败”与长江中下游的早籼稻多代回交培育出雄性不育系与雄性不育保持系。长江中下游的早籼品种大多对“野败”具有很好的雄性不育保持特性(奇迹之二)。●1973年用已选育不育系与东南亚的籼稻品种测交筛选出雄性不育恢复系,成功地实现“三系”配套,开始探讨杂交稻制种技术。东南亚的籼稻品种对“野败”具有很好的雄性不育恢复力(奇迹之三)。●1978年按行政区划全面恢复和建立国家、省、地、市、县级种子公司,作为政府事业单位承担杂交稻种子生产、销售和管理,杂交水稻种子的经营进入一个半计划经济管理阶段,建立了较完善的杂交水稻种子繁育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快速推广。●杂交水稻种子繁育体系发展过程:1976年“所提、场繁、县制或社制”1979年“地提、县繁、县制”1982年“省提、地繁、县制”1996年“省提、省繁、基地制”2000年后,《种子法》出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公司为主体的杂交种子繁育和销售体系。●1986年袁隆平院士发表《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提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三个发展阶段和三种利用方法:
A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B两系法为主的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C一系法或转基因技术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1988年培育出系列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有安农S1、衡农S1、W6154S等,开始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研究。●1995年以培矮64S系列组合的种子生产成功标志着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基本成功,开始大面积种子生产和两系杂交稻种植。●1996年农业部立项开始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选育中国超级稻。●1997年袁院士发表《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2000年先锋组合两优培九达到了超级稻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