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思维”与死的知识死的知识”一、“活的思维与“死的知识活的思维
由于现实世界太过复杂而且充满不确定性,远非有限的生命用经验能够理解,因此先哲们基于一系列假设把现实世界简化到从概率上来说正确,从复杂程度上来说可认知的程度,就得到了知识(理论)。但正因为简化,所以知识是不完全的,即使是对于同样一个事件,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简化的标准不一,政治、经济、军事、法律、艺术等学科会从中得到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都是对”的,但也都是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这些理论都是“对的但也都是“不全面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都是识是对已发生的事件的总结,而在事件的进行过程中,总是充满了向其他方向发展的不识是对已发生的事件的总结,而在事件的进行过程中,总是充满了向其他方向发展的“不确定性”,这些已经被简化的“死”的知识不能使人有效的把握这些“不确定性”;只有确定性“观察简化推理判断”的“活”的思维习惯才能帮助人相对正确的简化现实的世界,超越表相,把握脉络,在理论上做出创新,在实践中高瞻远瞩;也只有这样的思维才能让人在实际生活中把那些简化了的东西还原回去,把握好细节,把握好不确定性,使得具体的措施具有可操作性,使得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得以调和。
当一个人开始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时候,都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复杂,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等方面无不影响着这个世界的进程。自己在那一时刻深感这种复杂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使个人如此的无力和渺小,天真的想要博览群书,全面的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以“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希冀找到一条由“真理”铺就的道路,然后“坚忍不拔”但却“一劳永逸,不加思考”的走下去,以获得一段幸福的人生。因此自己奉行着“博而不专”的学习方式,把文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军事等所有的知识都视为自己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考入北大也是爱这里“兼容并包”的理念,幻想自己可以大量的阅读经典的书籍,旁听许多名师的课程。自己艳羡钱钟书先生“横扫清华图书馆”那样的生活,而且为之付出几乎所有的心血。
但我还记得三年前自己初次踏进图书馆的那一刹那既兴奋又痛苦的心情兴奋的是这里有这么多好的藏书,六年的奋斗使他们终于属于自己;痛苦的是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看不完这里的藏书。我已经意识到“横扫图书馆”的生活并不属于我,因为这既不可能,也不可以。
说不可能,是因为即使只在社科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