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学习重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学习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知人论世,借助“教材助读”对孟子的作品特点及文章背景有整体性的把握。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能准确断句和有感情地诵读。3、用15分钟左右完成“整体感知”和“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教材助读】一、走进作者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2、《孟子》简介:《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二、背景资料:《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