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考点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二态度的结构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的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
河南教师资格网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f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第一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第二节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3可逆性阶段810岁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