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信息技术环境下地理学科“探究学习”模式研究
嘉兴三中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教育形式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式和类型的不断发展变化,教育形式和方式的变革也在持续进行。从农业社会的经验式传授,到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生产”,再到今天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一不是社会对人才要求变化的结果。探究式学习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1964年首次明确提出,标志着探究学习理论的产生。施瓦布的探究学习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皆强调创造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于教学方法,后者侧重于教学内容。施瓦布的探究学习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革命,它强调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是教学现代化的标志,它推动了理科课程及其教材教法的根本改造。它对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因进行了有独到见地的分析,提高了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有助于改革传统的理科教学模式。但探究学习教学未对理科的各科教学提出具体的操作程序,故显得比较空洞。同时,只对理科教学提出了建议,显得不够全面。自上世纪60年代起,信息技术发展进入快车道,信息发现、信息整合、信息重组、信息发布、信息分析能力日益重要,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已成为学科教学发展的新的趋势。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授伯尼道奇于1995年提出了Webquest模式,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整合提出了一条现实途径。在我国,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改革思路。同时,目前正在进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各学科教学大纲中,都将探究学习作为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重要内容,教材设置也多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强调探究环节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技术的逐步进步,信息网络资源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各学科的教学网络资源日渐丰富。但目前更多的教学仍沿袭着以往“广播式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从传播的路径看是单向的(由教师至学生),从传播的内容看是同一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从传播的顺序看是线性的(教材预先确定的顺序)。这种教学模式,恰如其分地与工业时代批量制造“标准件”的工艺流程相吻合。而所谓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也更多停留在较低的层面和层次上,至多为“广播”的内容增加了一些趣味性,能更加吸引听众;以此分析大量充斥市场的教学软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