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进行新课1.活动设计:测“反应时间”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活动:课前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的一面标记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以一面朝向学生)引出问题:“一般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学生活动:学生习惯性回答:测长度。教师活动:老师手中的这把尺很神奇,它不仅能测量长度,还能测量时间,并且能测出同学们的反应时间,谁想知道自己的反应时间是多少?可以用我的这把尺来测量。(选3~4名学生上来玩“测反应时间”的游戏。)学生抓住尺的同时就报出其反应时间,采用“比比谁反应时间短”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设计说明:在此将教材中的“做一做”栏目中的“测定反应时间”改为放在课前引入,目的是通过这一游戏产生“惊奇”效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引入课题教师活动: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把尺为什么能测出你的反应时间。它的“奥秘”与我们今天要认识和研究的一种运动密切相关。板书:“反应时间尺”是怎么测量反应时间的?(留下问题)举例:a.石头从空中落下b.重力使屋檐下的雨滴下落c.树叶从树上竖直飘落教师引问:观察并指出以上物理情景中物体相似的运动特点。学生活动:观察,思考,总结。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总结:画面中的物体都是从高处落到低处,这类下落的运动称为落体运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落体运动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板书:落体运动的规律是什么?(引出探讨的问题)设计说明:从生活中构建物理情景或模型,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知识的好习
f惯。3.关于落体运动的进一步思考A.提出问题落体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1)提示学生想象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落体运动(具体举例)。提出疑问:以经验来看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2)直接经验:重得物体下落快──也是历史上亚里士多德认可的观点(简介亚里士多德)。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对落体运动快慢的经验感受。设计说明:此环节将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落实在其运动的快慢上,直接问“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是为了更易进入主题。B.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矛盾。相互矛盾的结论既是对学生头脑中错误概念的震撼,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手段,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可相互讨论,然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其余倾听、思考。逻辑推理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学生明确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