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人文生态视野下的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作者:汪玲莉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30期
【摘要】非遗作为人类宝贵的资源财富,其艰难的处境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如今仍有许多民间珍贵的非遗亟待抢救性保护。中国非遗保护与研究工作已进展十几载,高校作为传承文化、思想创新的重要载体,在非遗保护研究、教育传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今,高校非遗保护与传承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与成效,文章将以人文生态视野下的高校非遗保护现状与展望分析高校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与发展趋势。【关键词】人文生态;非遗;保护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0017901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我国自2004年开始逐步颁布各项文件进行非遗保护工作。在此之前,已有学者开始探讨非遗的研究与保护,且有高校成立了非遗研究中心。高校教育作为非遗的保护传承途径之一,十余年来持续进行着非遗研究、保护与教育传承工作,为非遗的保护不断贡献自身的力量。一、高校进行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过程我国在加入《公约》后,把非遗保护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因此,在非遗这一概念进入中国之后,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学者便逐步开始将非遗作为研究对象。也因大多数研究学者处于高校的环境之中,各类非遗研究、教育等系列活动也随之进入高校这一环境之中。中央美术学院在2002年5月8日正式宣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将民间美术作为文化遗产纳入高校的教育之中。2002年10月召开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也由中央美术学院承办。此次研讨会上,诸多高校与学者参与讨论非遗如何在高校中实施教育与保护传承。此后,地方民间文化资源开始进入高校教育体系,与非遗相关联的学科也逐步诞生,大学教育更加走向多元化。自中央美术学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之后,陆续有许多高校开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或保护中心,例如武汉大学、苏州大学、中山大学等,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依托地方非遗资源成立非遗相关机构,从事非遗研究、保护、教育等工作,由此非遗逐步进入了高校视野。二、人文生态视野下的高校非遗保护现状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人文生态是人类精神与文化相结合的系统。在此视野下探讨高校非遗保护现状的意义在于,高校在发挥其保护非遗的功能时,是否做到了人文精神与人文文化的相统一。因非遗最重要的因素是活态传承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