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死,心术不正的人是不能长生的,介绍了外修与内养的养生之道,这种养生之道对中医养生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3养生途径
道家的养生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借助丹药外修,一种是通过行气保精进行内养。《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篇、灵枢篇均对于养气就做了极为详细地阐明,点出了,气血不足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强调了任何事情不能过度。《河图帝视萌》也指明了人的养生活动顺应天地之自然,便可达到“寿考无穷”的养生目的。而中医养生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四气调神”、“动静有常、和谐适度”的养生途径。
二、中医养生与儒家文化
1养生理念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儒家主张“仁”、“礼”、“中庸”、“以和为贵”。《论语》曰:“克己复礼为仁”,又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指出,长寿必须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础上,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表现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中医养生吸收了儒家的仁学思想,从而形成了重用轻体、重道轻器的特点。
2养生途径
儒家提倡以食养生。《论语乡党》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礼记内则》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以甘滑。”《周礼天官》曰:“凡食齐眠(音视)春时(饭宜温也),羹齐眠夏时(羹宜热也),酱齐眠秋时(酱宜凉也),饮齐眠冬时(饮宜寒也)”,这些都指出了遵循饮食规律对健康的影响。中医养生在儒家饮食观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杂食以养”、“饮食有节”的食疗养生途径。
三、中医养生与佛家文化
1养生理念
与道家练气、儒家修身不同,佛家讲的是净,养心。佛家追求超脱于尘世的精神境界,所以在佛家看来,肉体只是修行用的皮囊。佛家看淡生死,但这并不意味着佛家就否定了现实。相反,由于尊重生命,所以养心调身一向是佛家的传统。佛家认为,行为与精神观念会影响人体。因而佛家主张“五戒”、“万念归一,清心涤滤”、“长养慈心,勿伤物命”,中医养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将养心作为关键的养生之道。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2养生途径
佛家养生途径主要包括戒肉食素、戒酒、禅修与武术等。佛家“戒肉食素”的主张来源于佛家“戒杀生”的思想,这种素食理论对于中医养生中的食疗养生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佛家戒酒,并不是简单地规范饮食行为,而是防止酒影响人体健康,其根本目的在于修身、修心。佛家禅修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