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中国文学史概述
一、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社会的口头文学神话传说与歌谣;奴隶社会的诗乐舞相结合的诗歌祭颂;封建社会萌芽时期的散文、楚辞、寓言并举。
具有文史哲不分、作者和时代难以考证、作品由稚嫩走向成熟等特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据说是由孔子编录收录305篇,反映的时代自西周至春秋中叶约500年。反映了奴隶制社会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勤劳质朴的品格、渴望光明与自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摇动人民思想感情的真切反映。《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周王畿(直接领地)的乐歌,分大雅、小雅两部分;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诗经》使用的创作原则与方法是赋、比、兴。《诗经》风格朴素自然,句式以四言为主,又兼有多言。篇章结构上重章叠句,回环复沓。语汇丰富,韵律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到战国时代,文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主要类型是散文和诗歌。散文可分为以叙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和以说理为主的诸子散文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是《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历史,孔子编著。继《春秋》之后,一些学者按《春秋》的编年体例,把春秋时各国的大事加以或详或略的叙写,其代表著作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其中以《左传》最有影响,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正在走向成熟。
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各国之间不断爆发兼并战争,旧的奴隶制度在崩溃,新的封建制度尚未确立。“士”阶层崛起。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便是“诸子散文”的由来。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的《论语》、《老子》、《墨子》等,战国中叶的《孟子》、《庄子》等,战国末期的《荀子》、《韩非子》等。从散文发展上看,《论语》创立了语录体,《墨子》将其完善发展,进而形成《孟子》的对话式辩论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散文中的瑰宝。而《荀子》、《韩非子》的鸿篇巨制,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已完全成熟。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直接导致道家学派的成立。《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倡导一种简朴、和平、宗教型的生活方式,《墨子》发展了文章的逻辑性。《孟子》和《论语》情形相似,是孟轲和他的门徒所作,是儒家又一部重要著作,其核心思想是“仁政”。《孟子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