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底板的实际尺寸,设计实验模型底板的厚度为15毫米。这里边考虑到了焊接过程的施工问题,钢板过薄易被焊透,导致损坏,太薄也导致施工难度加大,不利于处理。同时,考虑到模型加工的可行性,罐底板采用单块钢板焊接或23快钢板进行搭接、对接制作。
六、储油罐实验模型抗风圈与加强圈的设计
依据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设计的《某100000m3浮顶油罐抗风圈与加强圈设计图》,与GB503412003和SH30461992设计规范的规定,实验模型中抗风圈与加强圈按照以下方式设计:直接缩尺采用边长为50mm的等肢角钢,即角钢为50mm50mm3mm,共设置两道抗风圈和两道加强圈,抗风圈与加强圈模型位置,具体设计见浮顶储油罐
5
f实验模型设计图。由于本实验的研究重点在于油罐体和地基的交互作用,故而抗风圈和加强圈直接按照比例缩尺得来即可,并不需要过多的处理。1号抗风圈:距离沿口(顶端)d110002号抗风圈距离沿口(顶端)d228001号加强圈位置:距离沿口(顶端)d360402号加强圈位置:距离沿口(顶端)d4500mm注明:由于用角钢焊接一圈难度很大,并且经过分析已知加强圈和抗风圈并没有如同实体结构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拟采用罐壁材料切割一个条焊接一圈,在采买罐壁材的时候,可以适宜的将罐壁材料的高度预留一部分,切割成几条,作为抗风圈和加强圈材料。
1302mm300mm201140mm20150mm20
七、模型浮顶的设计
本实验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双盘浮顶的处理,按照比例缩尺完成双盘浮顶就没办法保持双浮顶状态了,那么模型就要按照单浮顶处理。那么有以下2中处理方式:1制作若干块采光板(厚度为5mm),彼此用铁丝勾连住,然后在苯板浮放于液体表面,充当浮顶的作用。2取一个按照比例缩尺的钢片,在其下部置上浮标(空罐子)等充气部件,使得其能浮于液体之上。当然,按照第二种考虑的方式无疑在浮顶与液体耦联,受到地震动作用与实体结构相似度高,但是本实验的重点在于分析罐体和地基的相互作用,浮顶和液体的耦联分析并不是重点,采
6
f用缩尺后的浮顶厚度为1mm,但是纯钢板的重量还是很大,这对于实验的模型搭建,还有实验中的吊装等都提出了一定的难题,采用采光板,材料轻质,易于处理,况且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模拟浮顶与液体的交互作用,对于实验来说无疑属于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所以建议采用采光板来代替钢结构的浮顶,这对于模型实验来讲是必要的选择。
八、关于油罐焊接作业的一些建议
实验模型的制作中,底板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