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倾向的概括。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作品: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10第四种剧本: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涌现出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等较有影响的话剧。这些剧本一方面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爱情、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被称为“第四种剧本”。“第四种剧本”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表现先进和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和敌军斗争的部队剧本。)而言的。11颂歌:“十七年”的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出现在建国初期的主导性诗潮,歌颂祖国,时代,人民,党,领袖,如《新华颂》,《歌唱祖国》,《我们伟大的节日》等。12新生代诗人:新生代”诗潮是中国新诗继“朦胧诗”运动之后极为重大的变动。新生代诗人继承了新诗潮主体觉醒的基本思想,无论从文化的角度或是生命的视角都向主体意识的探求与审视迈进了一步,向个人意识的深层面展开。他们在个人经验的转变中以一种独特的姿态深刻体验现代人共有的内心世界,从人的生存状态考虑人的心理世界,内在本能意识,从而无限扩展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
f这种主体意识在他们诗歌中具体表现为以反英雄平民的角色审视日常生活及其在语言延化为口语化,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完成生命的体验。也可以说“新生代”诗的一个中心母题是:生命。13红卫兵诗歌:是指文革最初几年在红卫兵运动中出现的诗歌创作现象,公开发行的很少,较多地到在红卫兵们自办刊物上,但完全可以归于“文革”的主流话语。将诗演变为传达政治概念的号召,且多是“标语”式的,而且语言比较粗俗,充满霸气,其诗歌是无数流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