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历史
第Ⅰ卷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答案】B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汉字西周的宗法制【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以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的材料为切入点,对其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综合考查,命题手法高超,具有相当的难度。材料已被翻译成白话文,比较容易理解,迷惑性最大的是D项,需要考生快速理解“青铜器的功用”的含义:盛装物件和陈设布列。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一定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综合理解主干知识。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答案】B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本
第1页共13页
f题以王充的《论衡》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依托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做此题要抓住对文书的补充说明“国家档案文献”的关键信息。本题反映的逻辑现象是“文书(国家档案文献)制度”,解题思路是“表象实质”。迷惑性最大的是D项,需要紧扣材料排除。这启示我们要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此类试题的解法。这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比重很大,其考查的是“现象和本质”的逻辑思维,题目给出的是现象,我们需要找到本质即可。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C.艺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