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儿。句中用“90岁”一词,强调愚公年事极高。古人认为,70岁为“古稀之年”,90岁则更为高龄,肯定体力不佳,然而却豪迈地主张移山,更显愚公理想之伟大,气魄之雄壮。一般地说,年高者考虑问题比较成熟,极言年高,也说明移山设想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太行山”,横亘在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之间,主峰在今山西晋城南面,高2019米。“王屋山”,在山西省垣曲和河南省济源等县间,是中条山的分支,济水的源地。“两座大山挡住了他们村的出路”一句,指出自然环境不利于人民生产、生活。所以移山,在于重新安排大自然,改善自己的生活。“只是愚公的妻子有不同的看法:‘算了吧,老头子,就这一家子人,哪能搬得动两座大山呢?再说,即使搬吧,那么多石头、土块又往哪里放呢?’”“愚公说:‘这个不难,我们可以把土石倒进渤海。’”这是在商议移山大计时愚公与妻子的对话。妻子的话体现了女人的细微心理,她在众人情绪热烈时提示大家冷静思考,把移山中的困难考虑充分,事先做好准备。她提出人少与
第1页
f土石归放处两个具体问题。妻子的献疑,使愚公移山方案更加完善。愚公的解答表示自己雄心不改,移山不变。他计划把山的土石填入渤海。太行与王屋山距渤海十分遥远,填石入海更显其移山之难。两山高耸,土石量十分大,非填入渤海难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选择。这句话是点题之句,扣住题目“移山”。
“山那么高,像你这样风烛残年的人,哪能搬得了两座大山呢?”这是智叟嘲笑愚公的话。智叟是“冲着愚公大声说”这句话的。“冲”字说明智叟盛气凌人。他把两山之高大与愚公之年高放在一起比较,阐明愚公太“蠢”,以微力移巨山是异想天开。这是智叟嘲笑愚公的根据。“风烛”,风中的蜡烛。“残年”,晚年,残剩的年华。“风烛残年”,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晚年。这句话表现出智叟见解的肤浅与自以为是。“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儿子还会有儿子,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这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止的宣言,显示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我虽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永远不灭。愚公针对智叟嘲讽他“风烛残年”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最后,用感叹句收尾,语言有力,突显愚公坚韧不拔的品格与移山定会成功的信念。〔写作特点〕1夸张的情节,显现崇高的精神。文章讲述了一个夸张的故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