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难以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有毒资产”指的是表面上仍有价值而实际上将会变成坏账、亏损的资产,如“金融创新”制造出的各种衍生证券等。不同于正常经营中出现的不良资产,“有毒资产”往往涉及高杠杆金融投机的欺诈骗局。国际货币基金总裁卡恩认为,根据以前发生的120次银行危机的经验,不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经济复苏。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主要原因是金融衍生品损失远远超过“次贷”直接损失,导致美欧银行普遍陷入困境并形成巨额“有毒资产”。由于美欧长期缺乏金融监管已造成严重恶果,故仅仅承诺未来加强监管而不解决监管缺失的后果,不消除由于监管长期缺失而形成的巨额银行“有毒资产”,就无法消除危害社会公众的安全隐患。特别危险的是,美欧银行体系暴露出更令
f人惊讶的“有毒资产”数据,表明已显示出的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2009年2月11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曾披露欧盟委员会的一份内部报告的数据,显示欧盟区整个银行体系的“有毒资产”数额高达25万亿美元,其庞大规模相当于2006年136万亿美元的欧盟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83。这个数据充分揭示了欧洲国家央行注入的数万亿欧元的流动性为何无效,因为相对于25万亿美元的银行“有毒资产”,这的确只是杯水车薪。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美欧国家巨资救市仿佛“采取输血的办法挽救内脏大出血病人”,使巨额资金被银行“有毒资产”的黑洞白白浪费掉,导致缺乏资金的实体经济部门陷入资金更加匮乏的局面。欧盟整个银行体系的“有毒资产”,其来源不是面向实体经济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而是来自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投机泡沫形成的坏账,否则,它不可能以如此大的幅度超过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同时,这也揭示出美欧巨资救市是徒劳无功的。难怪《每日电讯报》网站次日又匆忙删去了有关银行“有毒资产”的详细数据。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是为了掩盖欧洲银行坏账的严重程度,以免人们认识到事情的真相后彻底丧失救市信心,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触动金融财团利益的措施。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金融衍生品对扩大风险的作用,充分暴露出,其不是避险工具而是投机谋利手段。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超过普通经济危机,原因在于美欧流行的金融创新具有两面性,即使金融创新的初始功能具有避险作用,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其必须服从资本谋利贪欲。金融创新促使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发生变化,大大扩展了剥削的对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