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初探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初探
摘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真正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程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研究性学习从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论,一般由学生自己操作,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空间;而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也必将使课堂教学在落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但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的问题之一是作为具有全员必修要求的研究型课程在初中阶段应如何实施。我的看法是:以教材为依托,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选择符合初中生知识、能力发展水平的课题,恰如其分地加以把握,初中研究性学习不仅完全可行而且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一、实践应用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有限等原因,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社会、生活、环境、时事,开展一些适宜的实践性探究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初中阶段学生分成了两个年龄段,即七年级学生年龄段和八年级学生年龄段,分别作了如下尝试:(一)对于七年级学生:利用地理实验、制作地理小报、开展小组竞赛等形式,开展实践探究,树立积极自主进行探究实践的信心,激发创造动机,并培养观察、动手能力,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
1
f.利用地理实验,将课堂教学活化,培养观察动手能力。例如:为了说明森林对保持水土的作用,可通过把有、无植被的两种土壤放入等体积木槽中,注入等量的水的实验,从水输出的时间、水量、水色等角度观察蓄水能力和水土流失的不同状况,让学生接受直观生动的环境教育。.开展地理小报的制作、评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对于七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专题,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以地理小报的形式来学习。比如七年级自然地理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