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要踏踏实实地做好5个“P”的工作,即Process(业务流程改造)、People(人力资源和组织)、Practice(业务行为规范)、Products(信息产品支持)、Part
ership(选择合作伙伴)。没有“5P”打基础,只是盲目乐观,企业注定隐患丛生。怀疑观望型:当前ERP软件市场大体“一头热”,说明了持这种想法的企业占到多数。他们认为,ERP是舶来品,尚未经过中国国情的“改造”。再加之,许多企业曾经上马的MRPII系统运行不利,更使得他们提出“ERP究竟是否适合中国的企业”这种疑问。在已经实施ERP的企业中,按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第I阶段的企业,是指进行了系统总体规划,计划的编制已开始由手工完成向计算机辅助完成转变,对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开展了前期工作的企业;第II阶段的企业,指在第I阶段基础上,已经应用了系统的部分模块进行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订单管理、材料用量管理等,基本上形成时段式MRP的企业;第III阶段的企业,指向能力需求计划扩展,把车间作业计划、销售、财务导入系统,基本上形成闭环MRP,或者已经形成MRPII或ERP的企业。据统计,只有少数企业处于上述第III阶段,绝大多数企业是处于第I、II阶段。一般来讲,由手工管理向第I、II阶段的实现较为简单,企业注意力集中于购置硬件和软件,往往半年就能安装试行完毕。大部分企业都是停留在第II阶段的水平而停滞不前,因为从阶段II向阶段III的扩展特别强调企业各子系统之间的高度集成,也就使得这一过程成了触动传统生产管理方式最多、企业最难突破的“瓶颈”。其具体表现为:首先,子系统能够局部运行;其次,信息未在整个企业管理范围内共享,形成各个“信息孤岛”,价值流不能实现与物流、信息流的同步控制;再次,企业的弹性不足以适应生产的变化,系统实施中,人工介入过多,导致主生产计划功能不能完全实现。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距离ERPMRPⅡ系统所内涵的管理思维方式仍有较大差距。ERPMRPⅡ在某些企业的实施不利,其根源往往在于企业旧有管理模式与ERPMRPⅡ系统内涵的管理思想的不一致,有的
f甚至是严重的冲突。这个问题不解决,上马再先进的企业管理应用系统,也不能从根本上搞活企业。(四)ERPMRPⅡ系统应用过程中问题的分析1、投资盲目性大企业为赢得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必须借助于各种方法和工具来提高管理水平,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MRPⅡ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在发达国家的成功应用为企业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