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六篇
【篇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发现班级中最受宠是那些品
学兼优的优等生,因为他们代表着一个班级的水平和荣耀,象征着一位教师教育教学的成功,这些优等生沐浴在老师的青睐和同学的羡慕里,享受着老师的“厚爱”;而那些曾一度被冷落,甚至被遗弃的“差生”,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用爱心、平等和尊重把
他们“呼唤”和“拯救”了回来,老师已不再歧视他们,而把他们作为实施“爱心和耐心教育”的对象,小心翼翼地呵护,细心耐心地启发,把“特别的爱”给了“特别”的他们。那些中等的学生似乎成了被遗忘的一族。这里的中等生暂且给它界定为那些属于学习成绩一般,排名在班级的2140名(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在5055人)的学生,平时他们在学习上也能做到努力刻苦,在思想行为上基本也没有越轨,属于那种循规蹈矩,不需要老师操心的一类,尽管教师在平时也常实行“爱每一个学生”和“抓两头,促中间”的教育教学原则,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似乎很容易忽略这“中间”,其实这些中间生学得很不容易,他们受到了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他们要随时提防下面“差生”的“追赶”,有一种被超过的惧怕感;另一方面又被上面的优秀生压着,
f想超越有时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一种永无出头的被压抑感,而老师认为他们很“乖”,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很少关注他们。所以我们每一个老师也许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吧:每当一届学生毕业后事隔几年,老师和学生记得的总是其班级中最优秀的和最差的学生,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也许你会发现其中一个你以前从不认为是原因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给了这些中等生太少的关爱,忽略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很少去注意,去发现,去了解,去挖掘他们。下面我想谈谈这些中等生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一些问题。他们的心里到底渴望什么?而其表现出来的相应的行为又是什么?老师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处理?
我班的A同学,进班时排名三十几,不爱多说话,对老师有礼,碰见老师总是以微笑和一声“老师好”打招呼。高一刚开始,她学习非常努力,给老师的印象是:一位读书用功的好女孩。第一学期任课老师对她的评价不错,并且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成绩一下子进入了班级前十几名。可是到了第二学期的期中考,她的成绩稍有下降,于是在期中考后的一段时间里,她表现出了一些怪异的想法和行为。一星期内她连续三次感到胸闷气急,全身乏力,有一种要瘫痪下来的感觉。三次去医院检查,结果都一样,医生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