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在中小学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措施
一、目前中小学生的道德现状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长期以来,中
学阶段教育在应试教育指导下了,在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家长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在学习生活中,多注重智育教育,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多注重成绩单分数,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多注重灌输知识,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而导致许多中学生道德缺失,存在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滋长缺乏基本爱心,集体主义淡漠,责任感不强,没有正视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协作精神差等不良表现,有的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美好前程毁于一旦。常言道: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1。中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全面分析新时期中学生道德现状,了解问题形成因素,寻求适合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对中学生道德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1、中小学生道德现状及表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时期中学生的成长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看,他们有着乐观向上的生存观、市场经济的头脑、法制观念以及民主意识等特点,勇于抛弃旧意识、旧观念,渴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他们勤奋好学,争取成才,善于分辨真假、善恶和美丑,这些都是中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良好表现。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
f看到,当前部分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1)基本道德情感缺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表现出来,令一些中学生
产生了对诚信意识的背离,撒谎、作弊、违纪等现象在部分学生中相当普遍。一些学生不愿刻苦学习,却又想表现自己,于是用弄虚作假的手段骗取成绩欺骗老师和家长,以获取名利,不守诚信的现象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能确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评判标准,从而缺失正义,对于不平、不公之事不是据理力争,而是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社会责任意识弱。
(2)日常行为规范缺失当前,在校的中学生绝大部分社会公德意识是比较好的,认为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但在社会公德的实践中却令人担忧,乱划课桌、粗言秽语、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知而不行,有的知而不完全行,有的知却要求他人行,这是典型的知行偏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