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些班级学生课堂纪律较好,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课外知识还不丰富。本学期还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
f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
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五、课时安排
1天气
8课时
2溶解
8课时
3声音
8课时
4我们的身体
8课时
六、单元计划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
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
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
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
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
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
数据。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
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
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
的认识。
二、教学建议:
f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三、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2.过程与方法:
f用感官观察天气;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