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语文课改中教师主导地位的自我放逐和重新追寻在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以“学生是学习主人”为由,片面放大学生主体观,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语文教学浮光掠影,游离于肤浅层面,演绎虚假繁荣场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不作为”主要表现在:一、放任自流目标虚化由于教师对主导与主体关系的曲解,语文教学由以往教师的“满堂讲”变成无明确目标指向、无科学步骤方法的所谓的学生“满堂学”。教师不敢讲、不敢教,担心被扣上“繁琐分析”的帽子,于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放弃引导。二、流于形式表面繁荣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教师根本没有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习状况,学法指导也常流于形式,课堂上动辄就来讨论,甚至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学生似乎“活”起来了,却显得心浮气躁,自主学习就成了一种表面的繁荣。三、纵容个性无视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当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但某些教师却矫枉过正,置文本于不顾,无论对与错,一概肯定,还送上“思维独特”的夸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不作为”,主要是因为对“教”与“学”的关系存在误解。教学过程如果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完全失去教学的意义,
f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落实;但若学生的学习没有教师的指导,那就成了“自学”而不是“教学”。“教”与“学”永远是统一在一个过程中的双边活动。“重教轻学”是走向极端,“重学轻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教师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激活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1、指导学生情境朗读让“对话”在情感体验中沉浸学生对语言文字蕴含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的讲解分析所能达到的。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感悟文本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如:教学《最后一课》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你们走吧”,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朗读品味,于是,韩麦尔先生那于无声处的悲壮的爱国主义情感渐渐地在学生有声的朗读语言中自然流露。2、改变教材呈现方式让“对话”在自主阅读中生成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教学不单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再创造和二次开发。“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视为教与学的素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