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心办坏事”的现象,甚至和学生发生不必要的冲突,给教育教学带来棘手的麻烦。再次,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科学的方法就是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法,它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记得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大学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课,陶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手拿教案去上课。而是左手抓了一把米,右手抓了一只饿了三天的大公鸡,走上讲台,他先把米放在讲台上,然后双手抓住大公鸡,让它嘴对着大米,10分钟过去了,大公鸡就是不吃。陶行知改变了方法,他把大公鸡放在地上自己走得远远的,结果奇迹出现了,大公鸡飞快地飞上讲台,三下五去二就把大米给吃完了。陶行知再次走上讲台向大家鞠了个躬说我的课讲完了。从中陶老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他人和世界,就先改变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要改变以往的“灌输”为“潜移默化”。现在的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逆反的心理特别的严重,恶劣的态度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有时候还是需要“温声细气”、需要“和风细雨”,学会宽容和理解学生,多一些耐心“摆事实,讲道理”,用情感生、用实际行动感化生。最后,要充分代表学生的利益。学生的利益不容侵犯,因为他们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如果他们的利益受到侵犯,他们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映,将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教学和他们的学习,甚至他们的身心健康。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试着用他们的思维方式,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一份理解和爱心,你会走进他们的心灵。但教师在进行爱的教育时也要注意把握爱的“度”的尺寸。关爱学生并不是要溺爱学生,放纵学生。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一定要及时纠正。严与爱并不相违背。只要做到严中有爱,学生就能接受。三为人师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人民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古人言:“桃
f李不言,下自成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想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得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让学生做的,老师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这是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们的。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教师的个人气质、道德形象、精神境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它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起着直接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