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原理”课程讲解教案
国际关系学院xx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什么是杠杆,举出生活中的例子;2使学生掌握杠杆的几个具体要素,并能对一些简单杠杆作分析;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实验发现杠杆要素之间的关系,尝试做出总结;4使学生掌握并能运用杠杆原理。二、教学概念: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物体就是杠杆。2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3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4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5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是指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的状态。三、教学方法:1情景引入,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共同点;2课堂实验,组织学生通过操作简单杠杆,对比前后不同尝试得出结论;3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和知识点,在黑板上画图并讲解。
15
f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杠杆的各要素和杠杆原理;2难点:能具体分析日常生活中杠杆的各要素,通过实验和引导尝试推出杆杠原理。五、课时安排和准备工具:1课时:一课时;2准备:学生准备一支笔、一块橡皮和一把尺子,老师除此之外要准备各种日常工具。教学过程(一)通过PPT和实物展示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跷跷板、剪刀、钳子、订书机、镊子、指甲钳、天平、撬杆等。教师提问:这些日常生活工具有哪些共同特点?学生回答:(都在使用中转动;都绕着固定点转动;都要用力;都有特定用途)教师引出杠杆的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物体就是杠杆。(PPT)(二)指导学生制作一个简单杠杆,教师:
25
f请同学们将笔放在尺子下面,把橡皮放在尺子上,橡皮左侧对准零刻度线(边说边示范),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易杠杆。(用手压尺子的另一端,将橡皮抬高),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杠杆的由那几个要素构成?它是怎样工作的?同学:(由笔、支点,尺子、杠杆,橡皮、阻力,人手、动力组成)(三)分析这一杠杆的要素教师引入力的三要素概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PPT)将简易杠杆画到黑板上,把同学们之前所说的要素标示出来,边说边画,引入概念;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和支点⒈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通常用O表示。⒉动力:为达到目的而使杠杆转动的力,通常用F表示。⒊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通常用F表示。⒋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通常用L表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