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病理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80理论课学时:48实验课学时:32学分:4一、课程的性质学科基础课,视专业不同可定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二、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分子病理学是转化医学前沿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融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及传统病理学,为疾病发生机理,诊断和治疗,以及新药研发和新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质性指导作用。经典病理学主要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变过程中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进行分析,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机理,并对疾病作出诊断。分子病理学致力于探讨疾病发生过程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亚微观变化,揭示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温习串联其它基础生物学科的知识,锻炼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了解前沿动态。认识疾病及其愈复过程中细胞之间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主要研究方法,对重大和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在分子和信息传导通路上有深入理解,为今后研究生阶段开展生物医学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三、课程适用专业理工科本科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生物工程应用等相关专业。四、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授课学时共计80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32学时。(一)信息传递与疾病重点(12学时)1基因突变,基因协同调控与疾病发生2细胞行为和信息传导与疾病发生3蛋白质修饰,转运和降解与疾病发生4代谢调控与肥胖症的分子基础(二)炎症,疼痛和炎症介质(4学时)1炎症介质作用及分子调节机制2炎症导致的常见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和治疗策略(三)器官纤维化的分子机制(4学时)1.器官纤维化的分子病理过程2.器官纤维化逆转的分子病理过程(四)细胞微环境,离子通道与疾病发生难点(4学时)1癫痫病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离子通道的研究2流感M2离子通道的分子结构研究及抗流感新药的研发
f(五)先心病及血管发生的分子机制难点(4学时)1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2血管形成与组织修复(六)分子肿瘤学概论重点(8学时)1.肿瘤发生,侵袭与转移,及靶向治疗的分子机制2肿瘤生物特异标志物筛选3肿瘤诊断和研究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七)新概念疫苗与生物治疗难点(4学时)1.疟原虫感染抑制小鼠肺癌的免疫学机理2.艾滋病的干细胞治疗(八)干细胞组织工程与器官修复难点(8学时)1成体间充质干细胞的骨组织工程临床修复骨缺损2脂肪干细胞促进缺血性组织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