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发展之路
作者:杨希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半月》2015年第12期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现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并且目前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在这一过程中,消费水平提高和物质生活改善,见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过去的发展经验表明,传统的持续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遗留了众多历史性问题,使我国的城市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城镇化之路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发动机”。因此,城镇化转型刻不容缓,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有其充分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本文通过对传统城镇化产生问题的反思,以及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的理解,试图寻求一条更为健康、持续,适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关键词】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发展一、城镇化的内涵及传统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城镇化的定义与内涵:《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对城市化的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镇化、都市化1。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传统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人口变化,即人口向城镇集中,使城镇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经济变化,即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及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不断增加;社会变化,即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其中,前两个因素是衡量城镇化的基础,后一因素则是衡量城镇化的核心。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及贫困人口多,在整个的城镇化过程中,将有8亿多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情况复杂,因此其城镇化区别于其他的国家与地区。(二)传统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在传统的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由于对城镇化认识的偏差和其他方面的制约,使城镇化质量并不高,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粗放式的用地、用能的发展模式偏离了人的根本需求,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1)传统的城镇化是土地的城镇化,城市的发展近乎于“摊大饼”,城市用地规模无限制的扩张,城市郊区建起了大片的住宅,然而服务设施不足,工作场所与住所不平衡,也因此出现了“鬼城”,“睡城”。所谓的“造城”运动代替了城镇化的过程,注重了数量与城市规模。(2)传统的城镇化以经济建设和物质建设为主,重物轻人,过分追求GDP,追求城镇化的速度,却忽略了人精神层面的的需求,公共活动场地与绿地较少,导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