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西非中国公民埃博拉出血热感染防护建议
2014年8月
1
f埃博拉出血热知识要点:
埃博拉出血热由埃博拉病毒引起。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和染疫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导致感染。潜伏期221天,常见潜伏期为512天。病人出现症状具有传染性,病人在潜伏期内没有传染性。疾病的早期表现无特异性,一般表现为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结膜充血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对病人进行严格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管理和做好个人防护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措施。目前发生的病例主要出现在与病人或其尸体有密切接触的人群中,或因未采取良好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中。至今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和可供使用的疫苗。目前认为: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极低探亲访友的感染风险低(除非直接接触病人、死者尸体、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动物)与患病的人共同乘坐交通工具感染风险低(但要对接触者进行追踪)如果按照基本医疗规范进行防护,在疫区工作的医务人员感染风险低
2
f关于西非三国中国公民的感染防护建议
根据我国公民在西非国家可能暴露于埃博拉病毒的风险,结合埃博拉出血热的疾病特点,现就在西非国家各类人员的感染防护措施提出以下建议:一、驻西非国家的一般人员(一)尽量减少赴有病例报告地区以及丛林地区的旅行,避免接触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猿、猴、猩猩等)。(二)尽量避免与发热病人和或腹泻、呕吐病人的接触,减少参加人群聚集活动,不参加当地人的葬礼。(三)注意个人卫生,尤其要注意手卫生(规范洗手方式见附件1)。二、中资单位和机构工作人员(一)注意了解当地埃博拉疫情情况,提高警惕,加强对员工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基本知识的宣传。(二)加强对职工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发热伴乏力、肌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的病人,如发现可疑病人应及时送医疗机构诊治。(三)要求中方员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尽量避免与发热病人和或腹泻、呕吐病人的接触,不参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