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气压差引致的,垂直于大气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力。
二、二、简答题1、自然地理学是这些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学科2、环太平洋带、大洋中脊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带,都位于板块边缘,是板块活动的结果
3、由于太阳辐射分布在地表的差异,导致了热量带的产生;由于高低纬之间热量的差异,引致了大气环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带,由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流出的空气在副极地辐合上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在这些气压带的控制下,近地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则分别形成了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东南信风带。4、由于受地面气压带的控制,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而气候湿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而气候干燥。
f另外,受海陆位置与季风、洋流的影响,存在着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气候逐渐变干燥的规律。5、(图解)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物小循环)6、植物光和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火山喷发、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生物残体沉积或碳酸盐沉积将碳固定到岩石中,岩石风化、动植物残体腐烂放出二氧化碳。这些作用穿插在一起便构成了涉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碳循环。7、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带性,与温度、降水及其组合的变化有关8、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它们的影响……三、分析题1、大小质量引力大气组成与密度温度、水的相态、水的保存日地距离太阳辐射地表温度人与生物的生存形状热量分配地表温度的分布地带性运动昼夜变化、季节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对温度及其变差的调节2、季风环流减弱或者消失,亚洲变干燥,温度与降水的变差减少,植被、土壤等发生相应的变化。3、三大区的环境格局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地带性相对比较明显的区域环境景观,西北地区的干旱有所缓和、长江中下游将会变得干燥,亚洲季风减弱,季节变差减小。与上述变化相应的土壤、植被、水分循环方面的变化。四、计算题1、海洋水量平衡:38042040;陆地水量平衡:1107040全球水量平衡:(380110)(42070)0或(380420)(11070)0
f全球年入海量40立方千米2、2100001035060只
f《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二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30分)1、经线2、流域3、气候雪线4、焚风5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