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我国艾滋病现状及对策
艾滋病(AIDS)的广泛流行已成为全球最为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也正面临着艾滋病的严重挑战。1985年我国发现了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截止1998年底,全国累计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12639例,其中包括艾滋病病人417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HIV感染者的报告。感染者中大部分是静脉注射吸毒者,也包括性乱人群和职业供血浆者;HIV感染者男女比为5∶1;年龄以青壮年为主(20~40岁);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约占75%,性传播、母婴传播均有,感染途径日趋多样化。我国HIV的流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1988年)传入期:HIV感染报告主要为来华外国人和海外华人,散在分布于沿海一带城市。国内感染者仅在浙江省发现4例血友病病人,因使用进口第Ⅷ凝血因子而感染HIV。第二阶段(1989~1993年)播散期:HIV感染者大多数为云南的吸毒者,此期开始于1989年10月,当时在云南省西南地区吸毒人群中发现146例静脉吸毒者感染HIV。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增长期:HIV传播超出云南省,在四川(1995年)、新疆(1996年)、广西(1997年)的吸毒人群中都发现了大量的HIV感染者,全国的HIV感染者报告数量急剧上升。其他地区的吸毒者和职业献浆者中也发现一定数量的HIV感染者,同时,虽然经性传播所占比例相对还小,但HIV感染者报告数量明显增多。从全球流行的特点看,我国目前尚处于“聚集性流行”阶段,即感染主要发生在高危人群和部分脆弱人群,而一般人群的感染率低。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既是感染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也是感染率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因此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面对严峻的流行压力,我国政府一直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在总结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政府明确了“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和原则,其关键策略是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制定了我国艾滋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并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逐步制定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强专业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防治措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包含四个重要的领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提高防治机构的能力;加强干预活动;改善监测系统;以及加强血液管理等。只有在这四个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才可能有力地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其中政策环境与防治能力是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基础条件;干预活动是防治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直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