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少林功夫中的佛教慈悲忍辱思想r
r
 r
r
  佛教讲普度众生、大慈大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予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菩萨念佛三昧经》云:“慈心观众生,如母念一子。于仇不追恶,更生怜悯心。”《涅经》云:“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观无量寿佛经》云:“佛心者,大慈悲。”佛教“五戒”中,第一戒即为“不杀生戒”,同样是佛教慈悲众生的体现。“忍辱”是佛教的六度之一,是学佛修行人最为重要的基本素养。学会忍辱,方能更好地消除贡高我慢,助力于我们的修行。r
r
  “天下功夫出少林”,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也可以反映出少林功夫在中国武术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少林功夫产生在佛教圣地少林寺,是用来护寺、防身、健体之用。佛教戒律决定了少林功夫的招势结构以守、防为主。历史上,少林功夫既担负起看家护寺的责任,又发挥其抗敌杀贼的功用,少林僧兵曾多次征战沙场,为国家和民族的稳定与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少林功夫刚猛有力,但因其在少林寺这一佛教寺院背景下形成,融入了很多佛教思想,特别是佛教慈悲忍辱思想。r
r
  作为中国禅宗祖庭的少林寺,参禅学佛为僧众之本份,也有金刚降魔的责任和义务。对于“魔”,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度化之。对于习练少林功夫的僧众,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以武力威慑,使“魔”诚服而被度化。同时,少林功夫习练者崇善尚德,非常注重武德修为,从不主动出手与人好勇斗狠,即便是遇见凶恶之徒,也会好言相劝。即便是与人交手,也会礼让三先。这,即是少林功夫中的佛教慈悲忍辱思想使然。r
r
  少林武术戒约中,有很多戒约凸显了佛教慈悲忍辱思想。如在少林寺福居大师所传的《少林罗汉行功短打》中,有这么一条戒约:“横逆相加,只可理说排解,勿妄动手脚。即万不得已,亦须打有轻重,宜安穴窍,免致伤人。”即是说,习练少林罗汉功之人,不可轻易施展拳脚,要懂得劝化人,在万不得已出手时,也要懂得分寸,以免伤害到别人。在《少林拳术秘诀》中,记载了少林寺觉远大师制定的习武戒约:“与契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显技术。”即是说,习练少林拳术的出家人,在外出游化时,碰到在家人,要以忍辱的法门对之,不能轻易使用所学的功夫。在《少林秘诀》中,记载了这么一条戒约:“济危扶倾,忍辱度世,吾宗既皈依佛门,自当仍以慈悲为主,不可有逞强凌弱之举。”这同样是佛教慈悲忍辱思想的明证。r
r
  少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