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三)要养成积累的习惯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唐代的韩愈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宋代的苏轼则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
f会聚沙成塔。近几年高考语文卷,字音、字形、词义、实词、虚词、病句、名句等基础知识部分直接考查知识积累的题目占了很大的分数,此外,在文言文翻译、现代文阅读中,有许多题目都是需要学生激活积累才能完成的。因此,一个高中生,必须首先做好知识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不在这里详细说明了。宋代的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的诗书从何而来呢?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舍如利刃辩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才高八斗的智慧;温文尔雅、谦和恭谨,文质彬彬的气质;从何而来呢?从背诵中来。背诵是一个人才能、智慧、品格养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曾在背诵方面下过大功夫,集学者、作家、翻译家于一身的钱钟书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发誓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他不但背诵了大量的古代文学名著,而且精通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古印度语言。他的文章历史典故随处可见,精譬妙喻俯拾皆是;他的演讲气势恢宏,妙语连珠,机智幽默。著名小说家巴金,十二岁时就能背《古文观止》,杰出文艺评论家茅盾,小时候就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赞叹之余我们悟到了什么呢?没有背诵,没有文化的积淀,不可能成为一个有语言修养,有文化内涵的人。今天这我们围绕怎样学好语文的问题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多读一些书;二是要勤查字典;三是要养成积累的习惯。孟子说“匠人诲人以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