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了当地说,折扇是团扇的缩小物,也就是把团扇改变成木棒的形状,以便人能够攥握。如果把折扇展开成一个平面,其作用实际与团扇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惠庆法师的和歌所唱“袖子里面隐藏的扇子是未满的月亮”,折扇是能藏在袖筒里的团扇。如果团扇是满月,那么折扇是半圆的月亮。
重次的俳句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这一心情:“修罗扇可把日月攥在手里。”惠庆的“袖中藏月”到重次这里就成了“手中握月”。当然,这里的日月是画在扇子上的,而重次向我们展示的是把广袤的世界、抽象而遥远的宇宙一下子拉到自己身边,缩小至能攥在手里。用折扇缩小世界并不是一种平面的客观表现,而是出于具体、简单地握在手里的主观意识。这样,团扇的世界就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简单处理。因此,在缩小扇形的意识中同时包含三种因素: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
(节选自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7下列关于日本人的“缩小意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源于其特有的岛国文化心理,渗透于折扇的发明中。B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比牛顿、瓦特具有的物理学意识更具根本性和内在性。C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使人们从棕榈叶、笏、拍中获取折扇灵感成为可能。D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可以将广袤遥远的世界缩小拉近为可攥在手里的物件。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关于发明折扇的三种假说至今没有确证,因而没有实质性意义。B文中强调物理学意识之重要,意在类比说明缩小意识之于发明折扇之重要。C惠庆“袖中藏月”和重次“手中握月”是通过化大为小的主观意识实现的。D本文透过“折扇”这一物象观察、探讨日本文化,揭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9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折扇”在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上的内涵。(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乌镇木心坐长途公车从上海到乌镇,要在桐乡换车,这时车中大抵是乌镇人了。
2
f五十年不闻乡音,听来乖异而悦耳,麻痒痒的亲切感。“这里刚刚落呀,乌镇是雪白雪白了。”高亢清亮,中年妇女的嗓音,她从乌镇来。站上不会有人在乎这句话,故乡是专向我报讯的。
到站,一下车便贪婪地东张西望。在故乡,食则饭店,宿则旅馆。半夜为寒气逼醒,再也不能入睡。窗帘的缝间,透露楼下的小运河,岸上人家的灯火映落在黝黑的河水里,波光微微闪动,周围是浓重的压抑的夜色,雪已经停了。五十年无祭奠无飨供,祖先们再有英灵也难以继存,魂魄的绝灭,才是最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