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4.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一)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有氧:CO2H2O;无氧:CO2酒精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二)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二、讲授新课
(二)细胞呼吸的方式2.有氧呼吸教师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与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阐明有
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结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学生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回答相关问题,把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得出线粒体适应有氧呼吸功能的结构。
f教师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注意整理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能量的变化、产物。
第一阶段: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的过程中释放能量,一部分被ADP捕获(把ADP转变成ATP),并脱下H。这一过程在细胞质的基质完成。
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继续脱H,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能量合成ATP。
第三阶段:前两阶段脱下的H在线粒体内,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合成大量的ATP。
教师引导学生对有氧呼吸三个阶段进行比较,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有氧呼吸过程总反应式的整理和配平。配平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呼吸作用产生的H2O中的O,来自哪种原料?(来自O2)消耗6分子的O2应该产生12个分子的H2O,可是,如果形成12分子的H2O,又需要24个H,一分子的C6H12O6,只有12个H,差12个H来自哪里?(来自H2O)最终师生共同得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分析呼吸作用过程中的能量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93页思考讨论部分的内容,思考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1m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97728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